当人工智能遇上马拉松赛道,一场前所未有的科技盛宴即将在北京亦庄上演。
4月13日,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将在此鸣枪起跑,来自6支参赛队的机械跑者将与人类选手共享起跑线,在21.0975公里的赛道上展开耐力与技术的终极较量。这场由北京市体育局、经信局等多部门联合主办的赛事,不仅是机器人技术的“压力测试场”,更是北京亦庄打造具身智能产业高地的战略宣言。
机械跑者的赛道首秀:技术突破与实战检验
3月28日晚的北京亦庄,6支参赛队完成了首次公开路测。身高1.8米的“天工”机器人率先亮相,其开发者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通过优化具身运控系统,使其步幅显著大于同类产品,最高时速可达12公里。随后的松延人形机器人则以1.2米的娇小体型展现灵活性,其自主研发的关节驱动系统支持快速转向与复杂动作,宛如一位蹒跚学步的孩童。上海青心意创科技的参赛机器人则专注于足底适应性测试,在6公里测试中验证了上下坡稳定性与算法升级空间。
测试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天工机器人在6公里处突发左脚踝连接件断裂,保障团队5分钟内完成换电并重启,最终以2小时52分完成首测。这类意外恰恰印证了赛事的严苛性:参赛机器人需在21公里中完成多次换电或接力,每次换电耗时10分钟,最终成绩将综合完赛时间与更换次数进行评判。正如赛事副组长王国林所言:“我们要对通行能力、能源效率和算法进行全维度考核。”
技术极限的战场:三大攻关难题
这场赛事堪称人形机器人技术的“铁人三项赛”。北京市经信局副局长刘维亮指出,参赛团队需突破三大核心技术瓶颈:
-
续航与动力:需开发一体化关节与轻量化本体,优化仿生足底设计,实现电池快换技术以应对长距离奔跑;
-
智能导航:在高速奔跑中保持动态避障能力,依赖高精度定位与实时路径规划算法;
-
稳定性控制:解决连续运动中的关节过热与重心偏移问题,确保复杂路况下的平衡性。
参赛机器人技术路线各异:天工机器人依托“一脑多机”平台实现雪地攀爬与百米级台阶通行;松延机器人通过仿生关节设计达成类人运动协调性;上海团队则聚焦足底传感器与地面适应性算法。这些技术的实战检验,将为具身智能发展提供宝贵数据支撑。
亦庄优势:产业生态与创新基因
选择北京亦庄作为举办地,源于其深厚的机器人产业积淀。作为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所在地,这里聚集了智同科技的国产RV减速机、天工机器人的“慧思开物”智能平台等核心技术。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梁靓强调:“这里是技术策源地,更是产业试验场。”
政策支持与产业生态形成强大合力。《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全球一流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新城行动计划》提供全方位扶持,覆盖核心零部件到应用场景的全产业链。区内已建成机器人柔性制造平台、国家检测评定中心等基础设施,配合全域人工智能之城建设,为技术落地提供真实场景验证。优必选创始人周剑评价:“亦庄的政策优势让实验室成果加速走向市场。”
超越竞技的产业意义
这场赛事的价值远超体育范畴。通过人机同赛道竞技,主办方构建了人机协同的安全范式:7个补给站不仅提供电池更换,更配备安全监测设备;铁马隔离的独立赛道设计,在保障安全的同时探索人机共处新模式。正如参赛机器人需适应复杂路况,赛事本身也在推动技术标准制定——从能源效率到故障应急处理,每个环节都在为未来大规模应用积累经验。
更具前瞻性的是,今年底亦庄还将举办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设置田径、足球等近20个赛项。这种“以赛促产”模式,或将催生新的技术迭代与应用场景。正如创新中心魏嘉星所言:“21公里的赛道将成为技术进化的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