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内容

重阳·中国故事|就是这YOUNG“夕阳红”

时间:2023-10-24 04:03 来源:新华网-北京 阅读量:8592   
  

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又是法定的“老年节”。截至2022年底,中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超2.8亿人,占总人口的19.8%。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从直播间里的奇思妙想,到跑道上的矫健身姿,再到胡同里的妙语连珠……退休后的中国老人们用“触网”、运动和参加志愿活动等多种方式谱写属于自己的最美“夕阳红”。

重阳·中国故事|就是这YOUNG“夕阳红”

“网红姥姥”带你学物理

“我的退休生活就是和小朋友们一起‘玩物理’。”在重阳节前的一次在线直播中,“不刷题的吴姥姥”热情洋溢地对直播间的粉丝们说。

圆圆的眼镜,满是口袋的灰色工装背心,笑起来双眼眯成一条缝,73岁的同济大学退休教授吴於人每次都以这样的形象出现在镜头前,将复杂的物理知识深入浅出地娓娓道来。投身这个科普自媒体5年来,她的全网粉丝数已超千万。

为什么叫“不刷题的吴姥姥”?吴於人说,“刘姥姥进大观园”觉得很好奇,她这个“吴姥姥”对“科学大观园”同样充满好奇。而“不刷题”则是她从事教育事业数十年来始终秉持的理念。

陀螺仪、斯特林发动机、托卡马克装置是怎么运转的?角动量守恒定律、伯努利原理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应用……吴於人通过各种实验,用老百姓容易理解的方式解释深奥的科学知识。

“一方面是紧跟社会热点,另一方面要贴合现实生活,让尽可能多的大众产生共鸣。”吴於人说,每一期科普短视频的主题、呈现方式和拍摄脚本,自己都会反复思考修改,也会关注粉丝的评论和互动内容。

她最开心的是每一次直播或者发布短视频后,都会有粉丝根据她的演示,自己在家动手复制实验内容并在下次课上汇报。还有小朋友在生活学习中遇到与物理相关的问题,会在评论区提出来并附上自己的思考,这也给她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和实验灵感。

在网络上走红后,吴於人并没有放弃线下的科普讲座和教育活动。2018年起,吴於人联合同济大学的10多名教授和博士发起“不刷题俱乐部”,并在上海市杨浦区五角场建立起一个面向青少年的科创基地,里面有摆满了工具的实验室,孩子们可以选择感兴趣的内容进行立项并开展实验,同时,这里也是“不刷题的吴姥姥”的拍摄基地。

“我们不必把每个孩子都培养成科学家,但希望能够把每个孩子都培养成‘科学家式’的人才,这需要学生、家长、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吴於人说,不管是“科普大V”还是科创教育,只要她还有精力,就会一直坚持做下去。

绕赤道一周的马拉松之旅

日常跑步锻炼、参加安徽省合肥市本地的跑团活动,周末到全国各地参加马拉松比赛,顺带旅游、发朋友圈和抖音……86岁的胡应福和77岁的王章敏夫妇没想到,自己的退休生活竟如此丰富多彩。

夫妻俩与跑步结缘,最初是为了增强体质。早年间,他们时常被疾病困扰。在朋友的启发下,王章敏开始跑步锻炼身体,一段时间后,王章敏感觉老毛病像是从她身上“跑”走了。在妻子的带动下,1997年,刚刚退休的胡应福也开始跑步。

胡应福很快爱上了这项运动。为了提高速度,他会去追路边骑自行车的人,听到路人夸“这个老人家跑得真快”,胡应福就越跑越有劲头。从几百米到上万米,胡应福还是觉得“不过瘾”,于是有了跑马拉松的念头。

在跑了两次半程马拉松的比赛后,胡应福在2011年到上海参加了全程马拉松。4个多小时的奔跑后,胡应福虽然感到累,但更多的是对自己能坚持跑完的欣喜和自豪。

此后,胡应福和王章敏就开启了“马拉松之旅”。他们每年到全国各地参赛,十几年来参加的比赛至少200场,算上平日锻炼的里程,夫妻俩跑了4万公里左右,大致相当于绕赤道一周。

退休前的胡应福曾有个梦想——坐飞机游览祖国各地。出乎他意料的是,这个梦想在他退休后因马拉松而实现。这些年来,胡应福和王章敏参加了北京、上海、延吉、徐州、厦门、香港等地的马拉松比赛,这些都是他们退休前不曾到过的地方。

老两口时常会在网上分享跑步经历,在小区、公园跑步时,常常有认识的或是不认识的人主动与他们打招呼,“看到真人了”“受你们激励我也开始跑步”等话语时时鼓舞着胡应福夫妇。

胡应福夫妇家中的一个小房间里,放满了他们的参赛奖章、照片等纪念品,还有一幅字:人生就是一场马拉松。“我会一直跑到跑不动了为止,”胡应福说,希望带动更多的退休老人动起来,生命不息,运动不止。

让记忆中的老北京保持鲜活

“这扇门叫作广亮大门,怎么辨认呢?您瞧这门前有半间房的空间,房梁全部暴露在外。它在等级上仅次于王府大门,象征着主人高贵的地位。接下来的时间里,请大伙儿和我一起‘穿越’回我记忆中的东四。”87岁的北京市东四胡同博物馆义务讲解员吴光焘总会以这样一段话开场。

1936年,吴光焘出生在距离博物馆步行仅2分钟的东四四条85号院,一直到15岁时才搬走。2018年,博物馆刚开馆不久,吴光焘就前来参观,得知博物馆有一支义务讲解队后便立刻加入。“这条街上的一砖一瓦都浇筑着我的回忆,我想让更多人了解这里的故事。”他说。

“博物馆里有一张古建筑学家朱启钤等人的合影,我就找来不同时期正阳门的照片,向游客介绍朱启钤改造正阳门、疏通北京城沟渠和测绘中轴线古建筑的事儿。”吴光焘说。

从2018年开始,吴光焘几乎每周来博物馆讲解一次。为此,80多岁的他要先乘公交再换地铁,通勤时间一个半小时左右。“有的游客在听完我的讲解后问我下次什么时候讲,要带着孩子来听,因此这件事对我来说也是一份责任,路远一点没关系,就当锻炼了!”

“吴爷爷的讲解既专业又富有激情,还补充了之前人们生活场景的描述,像是上了一堂有趣的历史课。”参观者李子明说。

每天上网查找资料让吴光焘慢慢熟悉了互联网的使用技巧。去年,他带着自己制作的130页幻灯片,在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大赛上讲述自己从小到大见证的中轴线变迁。

“讲解员的工作让我能和大家分享我记忆中的老北京,还能锻炼我的身体和思维,达到‘老而不衰’,”吴光焘说,“我想一直做下去。”

总策划:顾钱江

监制:闵捷

统筹:卫铁民

记者:徐欣涛、朱娜、张泽钰、贺小童、张梦洁、周畅、罗鑫、黄博涵、滕菲、周文成

编辑:闵捷

新华社对外部、新华社上海分社、新华社安徽分社、新华社北京分社

联合制作

中国故事工作坊出品

声明: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