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内容

AI+制造的故事好听不好讲,创新奇智的未来道阻且艰

时间:2024-02-21 06:34 来源:证券之星 阅读量:12717   
  

虞尔湖

AI+制造的故事好听不好讲,创新奇智的未来道阻且艰

潮起网「于见专栏」

AI大模型的热潮,似乎并没有让一些AI企业的资本故事变得更加性感。甚至在几轮市场博弈后,AI赛道已是一地鸡毛。而且,无论是侧重AI硬件还是软件的AI企业,都不例外。

以AI龙头企业商汤集团为例,其港股股价在2023年大幅下跌超过60%,而其市值相比最高点,蒸发了近千亿元人民币。而国内AI芯片龙头企业寒武纪公布的财报数据显示,其2023年净利润预计亏损7.56亿元-9.24亿元。虽然在过去的一年时间中,寒武纪的股价虽然上涨近40%,但是自2023年底至今,已进入下跌周期。

无独有偶,2022年1月成功登陆港股资本市场的青岛创新奇智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虽然被冠以“AI+制造第一股”的头衔,但是在两年的AI大模型热潮中,似乎有些静悄悄。而对其成功登陆港股,外界也是唱衰声音一片。

值得注意的是,有AI教父之称的李开复是该公司的联合创始人之一。作为业界公认最懂“AI”的创业者之一,李开复此前创办创新奇智也被资本寄予厚望。然而,无论在资本市场,还是在AI商业化方面,如今的创新奇智,似乎也有一种“泯然众人矣”的无奈感。

黄金赛道难以跑通模式,创新奇智的商业化之困

众所周知,外界对AI赛道的发展前景态度不一,最重要的原因,AI是技术、是工具,需要发挥其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就需要将其落地应用,并转化成商业化的产品与服务。

尤其是2022年以来,因为ChatGPT的问世,全球刮起一阵AI风,各种专业名词也一度成为热门。只是,随着算力、大模型、生成式AI等词汇成为热点,人们对于这些新技术如何释放应用价值,也变得困惑不已。而AI赛道的业内人士,对于AI大模型的发展趋势,也是说法不一。

例如,有人认为AI基础模型是人工智能的未来,所以纷纷押注该类平台的研发。也有人认为,基于行业的垂直AI大模型才是让技术为人类所用的根本。

还有人认为,基于AI基础模型的原生应用,才是行业未来的大趋势。无论AI技术的未来是什么,目前较为迫切的却是如何将AI技术进行商业化应用。

据观察,目前全球AI应用,能转化成商业价值的领域主要是三方面。其一是图像识别,其二是语音识别,其三是AI自主学习。前二者在国内不乏AI头部企业涉足。而第三个方向却有些人迹罕至。

例如,以商汤科技为代表的AI四小龙便是以图像识别为定位,而国内炙手可热的AI科技企业科大讯飞则以语音识别为主。而在大模型热潮来临后,通过生成式AI,来为用户快速创作一些图文、视频内容,便成了前二者演变出来的新模式,但是据此延伸,想象空间依然十分有限。

为此,以百度为首的智能科技企业,便试图通过搭建AI自主学习平台,来放大行业格局,提升业务规模的想象力。实际上,创新奇智也想与其他玩家差异化,做一些不一样的事情。那就是将图像识别、语音分析等AI技术整合成公司的产品与解决方案,开放给企业客户应用,实现商业化。

很显然,这种平台化的商业模式投入更大、回报周期也自然更长。因此,前期也必然需要经历一个“烧钱”的过程。

因为企业客户需要该类技术得到应用、在企业产生“经济效益”的成功案例。业内人士认为,这或许也是百度原本是互联网科技企业,却需要“躬身入局”,布局自动驾驶汽车的原因之一。

创新奇智也是如此,其押注的AI+产业互联网,同样需要有一些实际应用案例,展示其实际价值。

据了解,创新奇智瞄准“AI+制造”业务主线,在钢铁冶金、面板半导体、3C高科技、工程及建筑、汽车装备、能源电力、食品饮料及新材料、智造实训,以及金融服务等垂直细分领域均有布局。

通过其业务布局不难看出,创新奇智押注的都是传统工业领域,试图在这些领域找到AI技术的应用场景,从而解决AI技术的应用问题,并落地应用产生商业价值。但是,事实证明,这是一条坡长雪厚的道路,道阻且艰。而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从AI技术输入到价值输出,形成商业闭环。

增收不增利,恐难以走出亏损泥潭

据创新奇智公布的,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的六个月的中期业绩,创新奇智2023年上半年营收9.24,较上年同期的6.46亿元增43.1%。而上半年经调整亏损3938万元,较上年同期收窄33.4%;经调整净亏损率为4.3% ,同比缩窄53.3%。

实际上,与其他AI科技企业普遍处于亏损状态一样,创新奇智出现亏损也并非一朝一夕。根本原因在于,AI赛道是一个投入非常巨大的赛道,尽管创新奇智相比商汤科技、云从科技等头部企业研发投入占营收的比重相对更低,但是依然让创新奇智入不敷出。

以2023年上半年为例,创新奇智的研发投入为2.23亿元,远低于商汤科技,却高于云从科技,但是其研发投入仅占其营收的24.1%,同样远低于商汤的124.4%,甚至远低于营收规模不及云从科技的121%。而相比第四范式的研发投入占比45%,创新奇智的研发投入占比也相对更低。

虽然创新奇智上半年亏损同比收窄,也是头部企业中最接近盈利的一家企业。但是不可忽视的是,行业竞争正在日趋加大,倘若创新奇智不能在盈利能力方面占据先机,那么也将意味着其“以销定研”的商业化模式,无法得出规模化盈利的市场验证结论,也将无法说服资本。

值得注意的是,2023上半年“AI+制造”业务板块收入达6.11亿元,较上年同期的3.37亿元增长81.3%,制造业营收占比提升至66.1%。

由此可见,其营收增长依然强劲,且“AI+制造”业务正在脱颖而出。不过,通过其营收大规模增长但净利润却一直无法“转正”不难看出,创新奇智试图通过为传统行业赋能、以销定研、小步快跑的方式跑通商业模式,恐怕也并非易事。

AI大模型的“风口”下,创新奇智能否再下一城?

原本由狂热状态逐渐回落理性的AI赛道,又因为2022年底的大模型热潮而重新回归狂热。无论是资本、投资者蜂拥而至,还是各种媒体的争相报道,都预示着这个概念十足的赛道,前景十分广阔。

但是,千帆竞技的同时,也让一些玩家在优秀选手的对比之下,高下立见。横向对比可以发现,目前创新奇智与商汤科技、云从科技AI巨头之间的营收规模,还有着较大差距。

公开数据显示,与商汤科技对比可以看出,2021-2023年上半年,商汤科技的营收分别为47.0亿元、38.1亿元、14.3元,而创新奇智的营收则分别为8.6亿元、15.6元、9.2元。

而第四范式的营收规模,也在逐年增长,与商汤科技几乎处于同一水平。尽管云从科技近年的营收规模呈现下滑趋势,但是早在2021年,其营收规模也高于创新奇智。作为AI四小龙之一,其实力同样不容小觑。

而在AI大模型热潮下,创新奇智也充分发挥其技术优势。在此前于2023年9月发布的拥有超150亿参数量的工业大模型AInno-15B基础上,继续加码AI大模型。

对此,创新奇智CTO张发恩坦言:“通用大模型往往是通才,而不是专才。通用大模型通常不具备需要长期积累的专业类知识,比如工业类知识。”

据观察,创新奇智推出的“奇智孔明AInnoGC”工业大模型走向落地,研发节奏也正在加快。而按照创新奇智的规划,公司将沿着平台既定“三阶段”战略,全力向前迈进。

只是,目前的大模型赛道,可谓群雄逐鹿、“群模乱舞”,当大多数玩家都没有找到合适的商业模式之时,原本就在商业方面遇到困境的AI赛道,是否会迎来峰回路转。答案恐怕并不简单。

一方面,AI大模型是技术驱动型项目,升级迭代几乎是必然。以近期十分火热的Sora为例,据了解,Sora是继ChatGPT后,OpenAI发布的人工智能文生视频大模型。由此可见,即使有如今的AI大模型概念加持,持续投入巨大的研发费用进行AI技术升级与迭代,已是必然。

而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该类投入甚至进一步加大,而原本离盈利状态更近的创新奇智,也因此面临更多的变数。而创新奇智能否在新的AI大时代,再下一城,还尚未可知。

结语

作为AI赛道的实力玩家之一,创新奇智因为李开复等AI“元老”团队的存在,而让业界有着更高的期待。不过,市场是块试金石,不会因为李开复被封为“AI教父”而给予任何优待。

而通过创新奇智目前的发展来看,创新奇智的挑战才刚刚开始。尤其是其重仓的产业互联网,更是一个看起来就很“重”的“大工程”。虽然其创业故事很性感、讲起来也很动听。但是,其宏伟愿景想要落地,恐怕依旧任重而道远。

声明: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