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杭州智能卫星企业地卫二应邀拜访土耳其航天领域合作伙伴。
这是一家专注于智能卫星设计与研制的高科技企业,公司由一群浙江大学校友牵头成立,并与浙江大学共建了望江山智能联合实验室。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拥有深厚积累的技术团队和勇于打拼的海外团队,构成了这家中国商业航天初创企业走向全球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技术能力角度,地卫二技术团队综合了人工智能和航天工程两大从业背景,多位成员来自浙大微小卫星研究中心,算法领域首席科学家康亚舒曾是美国中部交通研究中心算法研究员。
国际化方面,公司创始人兼CEO温卓明不仅是原浙江大学微小卫星研究中心副主任,还曾担任中兴通讯集团副总裁。包括温在内的多位核心团队成员分别拥有十多年到20余年的国际化经验。
据悉,地卫二已在全球超过40个国家开展业务,今年还将完成对阿曼的商业订单交付,其中包括首颗注册在阿曼当地卫星的履约发射;并参照云计算的商业模式,完成国内首个太空计算卫星星座规划。
当人工智能遇见航天工程
“一颗卫星的研发制造,少则一两年起步。我们做的是将AI技术应用在航天领域,组建智能卫星星座。”地卫二算法领域首席科学家康亚舒告诉记者,商业航天是长周期行业,更是一片前景无限的蓝海市场。
今年1月,康亚舒在中东航天大会上与各国专家探讨“下一代地理空间解决方案”。作为同场圆桌的唯一中国代表,他说,“在万物皆可云计算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当共商、共建、共享太空计算网络……这不仅能够通过科技的力量推动中国商业向全球扩展,还能加速欠发达地区科技进步的步伐,促进科技平权的全球运动。”。
去年8月,地卫二自主研发的智能遥感卫星“地卫智能应急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成为首颗进入太空的“浙产”人工智能卫星。
不同于传统卫星,“地卫智能应急一号”拥有大百亿级的晶体管数量,每秒可以执行80万亿次浮点运算,能够实现语义理解、在轨识别、智能分割、智能压缩、无效数据清洗、大模型推理等星上AI能力。据悉,目前这个算力已经提升到了300万亿次浮点运算。
进一步说,地卫二的技术优势在于其自主研发的星载智能载荷处理单元“弦”。
这是一种高性能的AI处理系统,能够使卫星在太空中实时获取、分析和传输数据。以一万平方公里卫星图像为例,具有“弦”的智能卫星只需数小时在轨处理,即可完成整个流程,实现动态目标提取。如果选择传统卫星,则要耗时大概180天。
在地卫二团队看来,面向空天活动对在轨计算资源的迫切需求,需要创新高算力星载计算和可以软件定义的AI卫星,构建太空分布式感知计算集群,实现高通量在轨计算、星间与星地算力资源动态协同调度。
记者了解到,这家初创企业的业务范围不仅包括智能卫星的制造和销售,还专注于AI技术的应用和服务,如通过AI技术提升卫星的功能和效率,以更好地服务于气候预测、灾害响应、农作物管理等领域。
商业航天创业的天时、地利与人和
随着智能卫星组网推进,一场太空算力竞速赛拉开序幕。面对万亿美元级的全球太空经济产业,中国商业航天企业正在组团走向全球。
“越来越多有实力的玩家正在进入智能卫星赛道,但短期内仍将是供小于求的市场。”康亚舒告诉记者,地卫二已与多家商业卫星头部企业、国家实验室、高校等单位展开合作,共同作为中国力量进行海外市场拓展。
截至当前,地卫二已在全球超过40个国家开展业务。今年,地卫二将开启第二阶段星上AI算法共乘项目,计划与来自五个海外地区的超过20家合作伙伴签订合作协议。不仅如此,公司还将深化与卢旺达航天局、苏丹卡布斯大学、厄瓜多尔北方技术大学等机构展开星上人工智能的教育合作,积极培育当地人才,以实现从供给侧到需求侧的全方位推动。
推动中国初创企业走向全球的,还有来自地方政府和产业集聚园区的支持。
2021年,浙江省发改委印发《浙江省航空航天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加快融入长三角航空航天产业圈,以及“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布局卫星产业发展。”
正是这一年,地卫二正式成立,并在同年入驻临平区算力小镇。作为临平高能级创新平台,算力小镇聚焦芯片设计和人工智能两大领域,致力于打造全球一流的算力和智能技术中心。
“地卫二不仅在小微卫星研发方面拥有领先优势,在边缘计算等领域也具技术壁垒和稀缺性。”公司国资股东受访者告诉记者,地卫二兼备高端制造和智能物联要素,与杭州正在推进的五大产业生态圈建设尤为契合。
他表示,期待通过对地卫二的投资带动上下游产业聚集和产业链发展,推动从研发到设计、从生产到应用、从硬件到软件的全产业集群形成。
在这样的政策、产业和地理环境下,地卫二将人工智能和航天产业深度融合,加快促进卫星智能化转型。
“我们已经完成首颗卫星发射并进入商业验证阶段,下一步将在卫星终端上加载更多‘App’。”康亚舒透露,地卫二将在今年的卫星发射计划中包括面向沙特和阿曼的订单交付,“对很多客户来说,他们看中的还有更多战略高度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