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智能制造技术的不断突破,科技创新正成为经济绿色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新动能。
此前印发的《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明确提出,要以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为引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全面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
“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国内生产总值实现翻番的情况下,用水总量一直稳定在6100亿立方米以内,探索出了一条经济持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与水资源消耗强度稳定下降的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副司长李泰在近日召开的2024水业可持续发展大会上介绍,加快发展节水产业、推动形成节水型生产生活方式,已成为新时代节水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
水资源作为重要的资源,其安全供给与高效利用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水资源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海水淡化作为增加水资源供给,提升水资源安全保障水平的重要途径,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也将成为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和未来产业的重要方向之一。”自然资源部海洋战略规划与经济司副司长冯磊表示。
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二级巡视员慕颖介绍,工业是我国重要的用水部门之一,推进工业水效提升是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低效向集约节约利用转变的内在要求,是缓解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保障水安全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随着水资源领域科学技术的不断突破,膜技术成为一个新亮点。“膜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水资源开发利用等领域,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共性技术和产业支撑。”中国膜工业协会理事长郑根江表示,膜技术在水处理领域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呈现出绿色化、资源化、低碳化和智能化的特点。在科技创新方面,膜技术将聚焦颠覆性创新,实现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材料技术以及先进制造技术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在应用领域,膜技术将向高耐力领域拓展,为水资源的安全供给提供有力支撑。
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也积极投身于膜技术引领的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创新浪潮。中化环境总工程师李强介绍,企业凭借“膜”法海水淡化技术,有效缓解了沿海城市的水资源匮乏难题。同时,运用“膜”法推进了苦咸水淡化,治理盐碱地项目,助力国家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以吉林白城大安市龙海灌片种植整改项目为例,利用膜技术成功改良了1000余公顷的盐碱地,首年近六成土地即获亩产400公斤以上的丰收,改良成效显著。
水业的可持续发展并非一蹴而就,它离不开科技、人才等重要支撑。中国工程院院士高从堦指出,要实现水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全局思考,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这需要产、学、研、用相结合,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发展方式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并深化人才工作机制的创新。只有广泛开展合作,形成创新活力,才能用创新的膜技术带来更有效的产业升级变革,共同推进水业的可持续发展。
与此同时,中国工程院院士、环保专家侯立安也指出了膜法水处理技术面临的挑战。尽管膜法水处理技术在工程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面临着材料性能提升、工艺优化耦合、节能降耗、膜逐渐修复回收等方面的技术难题。未来应从膜分离理论、新膜材料、新膜耦合工艺、大数据智能化等领域着手,开展关键技术创新研究,不断提升膜法水处理技术的核心竞争力。
“水是城市的命脉,是城市的血液。”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水务院副院长张志果表示,我们要把城市节水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精准节水、系统节水、机制节水,构建水资源高效利用、水环境明显改善、水安全有效保障的水系统,走好节水减污降碳,绿色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