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内容

何以中国·弦歌不辍丨当一天孔子的学生,能学到什么?

时间:2024-12-03 12:53 来源:济宁新闻网 阅读量:12393   
  

孔子是“至圣先师”,一位“教育达人”。若是当一天孔子的学生,能学到什么?

食,品舌尖上的哲学

食礼在鲁,食礼中华。孔子爱美食,他提出的君子依礼而食、民间饮食仪礼、膳食均衡搭配等论述,体现了“舌尖上的哲学”,彰显“饮德食和、万邦同乐”的理想境界。

孔子的观点与现代膳食营养、餐饮文化修养等许多方面异曲同工,也体现出他一生追求理想和信仰,即便穷困潦倒的情况下,依然对生活保持起码的态度、品味和底线,彰显圣贤智慧。

源于宋仁宗宝元年间的孔府菜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遵循孔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思想,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官府菜。山东各地的美食融入了孔子的教诲与儒家的精神,来一场儒家文化熏陶下的饕餮盛宴,可以充分领略山东独特的文化魅力。

游,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两千多年前,孔夫子周游列国,开启了国人的游学之风,堪称“游学的鼻祖”。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孔子赋予山水以仁智之士的品德,这正是儒家所追求的人生境界。在十四年的漫漫旅程中,历尽艰辛,探寻人生方向和救世道路,推行自己“仁政德治”的主张。一路上,孔子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现场德、智教育点化,启发学生心智,敦立品德;或借历史遗迹,以明为人之道,或点评政事以明兴衰之道等。

山东是孔孟之乡、历代帝王封禅之地,有着文化大省的独特魅力。跟着孔子,可以沿着孔子周游列国的足迹,去济宁曲阜、泰安、淄博、濮阳、周口、菏泽、济宁汶上,到“孔子登临处”“孔子闻韶处”“杏坛讲学处”“弦歌不止处”……探寻那些遗迹、传说、典故,感受各地的秀美风景和风土人情。

教,知行合一“体验式”教学

现在很多家长重视对孩子“体验式教育”,节假日带着孩子到处去体验生活。其实,早在春秋时代,就有“体验式教学”这一观念了。

孔子在教育上推行“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至今仍影响深远。孔子强调知行合一,把知与行完全统一起来,使得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把教育教学活动落实到现实生活中,让体验式教育贯穿生活。春天到了,孔子带着弟子们来到涨起春潮的泗水河边,于是有了“君子见大水必观焉”的哲理;跟孔子学习是快乐的,于是留下了“孔子游乎缁帏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的佳话。

素以“孔孟之乡”著称的济宁,在今年陆续推出了“儒学盛典、致敬先师、云游圣地”“跟着孔子去研学”体验季、“衢来济往”双城万人游等特色文旅活动,让广大游客与市民一起共享旅游发的成果,领略圣地山水,感悟圣贤文化,体验儒韵民风。

乐,感受“金声玉振”礼乐文化

孔子是一位“音乐人”。他把音乐作为“六艺”之一教给三千弟子,《论语》中记载他探讨音乐方面的言论和实践有近30处,其中包括他自身弹琴咏歌的行为、对音乐功能及音乐教育的探讨,以及对不同音乐的评价等。

孔子提倡的礼乐文化,并非是为了耳目享受,实际上为了上下有序、社会安宁。在尼山圣境,“金声玉振”的大型礼乐表演成为必“打卡”项目,中国古典艺术形式与当代艺术最前沿的舞台装置、全息影像相结合,对传统文化加以现代阐释与创新。

礼乐成为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章,是从周公“制礼作乐”开始的。与礼相伴的诗歌舞乐等表演形式,实际上是沿着礼乐文化的脉络蓬勃生长的。孔子在继承西周礼乐制度的同时,对礼仪制度做了一番创造性的转化,适时提出“仁”的概念,这种升华的礼的精神内涵和普遍意义,赋予礼永恒的精神生命。无论是“金石之声”,还是民歌戏曲,都是从不同角度展现着中国乐舞中独有的礼乐精神,赓续千年文明,延续中华文脉。

礼,“不学礼,无以立”

“至圣无域泽天下,盛德有范垂人间”,孔子推崇“立人”“达人”思想,被奉为“万世师表”。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崇德尚礼、尊师重教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传统特色。

在《论语》中,孔子将礼提到了治国理政的高度,他主张“为国以礼”,对民众“齐之以礼”。同时,孔子将礼乐作为教化民众、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相信个人和国家可以立于“礼”、成于“乐”。

孔子毕生致力于恢复周礼,他希望借助周礼重新建立井然有序的制度,也希望人人以礼调和社会。他告诫弟子“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要求学生“文之以礼乐”“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由此可见,孔子的一生是学礼、行礼、教礼的一生,是承继、倡扬和推行礼乐教化与人文化成的一生。

穿越2500多年,孔子的儒家思想历经风雨仍熠熠生辉,它早已渗透到大家的日常之中,贯穿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当一天孔子的学生,可以多领域、全方位体验孔子文化博大精深和人文魅力。

声明: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