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内容

强信心稳预期促发展丨发展“粤海粮仓”,阳江推动渔业现代化建设

时间:2023-11-06 21:29 来源:金羊网 阅读量:17617   
  

10月30日至11月5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广东省委网信办主办,南方新闻网、GDToday新闻网承办的“向海图强看广东”大型网络主题宣传活动举行。

11月2日,采访团走进阳江,探访观察海洋经济如何助力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地处南海之滨的阳江,大力支持沿海县全产业、全链条推动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推动现代高效农业和新能源产业跨界融合发展,把海洋资源优势转换为发展优势,着力打造高质量发展“粤海粮仓”。

种业“芯片”赋能深蓝,做强养殖生产链

海水种业是海洋养殖的“芯片”,是发展现代化海洋牧场的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

阳江市阳西县位于广东省西南沿海,南濒南海,海洋生物资源丰富,海水水质优良,海水养殖产业发达,为种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基础条件。

据了解,阳西县高度重视海水种业高质量发展,持续加大对水产种业企业的扶持力度,推动海水种业朝着绿色高效、高附加值方向发展;构建高校、科研院所、推广机构、苗种企业为一体的育种机制,培育更受市场欢迎、更高品质的优质品种。

阳西县恒生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9年7月,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现已成为一家水产研发、种苗繁育、健康养殖、产品流通于一体的大型水产省级示范社。合作社以科技为支撑,已形成亲鱼一鱼卵一鱼苗一成品鱼的循环生产链。

“我们做了大量实验,探索出新的方法,培育了活体生物饵料——轮虫,代替之前传统的粉状饲料,刚孵化的小鱼苗在第一时间就可以吃到营养的饲料,大大提高了存活率。”阳西县恒生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林李泉介绍,“一公斤鱼卵,用传统的饲料仅有十几万条出苗,用新方法出苗能有七八十万条,鱼苗质量及产量明显提升。”

如今,合作社养殖和繁育的种苗有黄鳍鲷、黑鳍鲷等鲷科及石斑鱼、美国红鱼、卵形鲳鲹、浅色黄姑鱼、蓝子鱼、对虾、牡蛎等。所繁育的种苗除了销售广东、广西、福建及海南各地水产养殖户外,还供应广东、广西、海南各地的渔业增殖放流。

阳西县恒生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张琪达 摄

而在离海边180多米处的沙地上,一个个正在建设的养殖池已初具规模。

阳西县金源海洋生物科研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朝对此充满期待:“两个月后这里便可完工,通过泵和管道将海水抽到池中进行养殖。”

“从事农业是很辛苦的,但不管怎么辛苦,我们都要把这个做起来。”陈朝说,“通过室内海水养殖的方式,给鱼一个好的环境,大大降低养殖风险。”

在经营模式上,该企业采取“公司+基地+科研单位+农户”的产业化方式带动周边养殖户发展海水鱼苗养殖,促进当地水产养殖业持续发展。

采访团参观阳西县金源海洋生物科研有限公司养殖池。张琪达 摄

打造世界级渔港,完善渔业现代化基础设施

早上8时许,不少渔船在闸坡国家级中心渔港靠岸,交易水产品。当然,早上的交易已经接近尾声,一般而言,清晨4-5点是水产品交易最繁忙的时候。

据海陵区海洋渔业局四级主任科员黄汝盛介绍,该港区面积1.4平方公里,目前渔船容量达1500艘,每年渔船进港量1.5万次,每年水产品交易量8万吨,交易额为10亿元。

接下来,闸坡渔港将进一步升级改造为世界级渔港,港区面积扩大,整体项目完成后,渔船停泊数量可达2200艘。

闸坡国家级中心渔港。张琪达 摄

闸坡国际海产交易市场位于闸坡国家级中心渔港内,是集闸坡渔港管理单位办公、渔民避难中心、后勤补给、渔货堆场、冷藏及物流运输、海产品交易、渔港特色餐饮及休闲旅游观光等多功能现代一体化的水产品交易物流中心。

该交易市场成为闸坡中心渔港新地标,每年吸引超2万艘次渔船过来交易、补给,为当地政府每年创收2000多万元税收,解决转产转业渔民就业问题,提供1000多个就业机会。

近年来,阳江加快推动渔港建设,培育一批冷链物流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冷链物流仓储保障基地,建设海洋牧场陆基产业配套产业园,着力完善渔业现代化发展的基础设施,扎实推进渔港升级和港池航道疏浚项目建设,构建饲料加工、仓储物流、岸基港口码头、养殖装备制造维修等一体化的陆基保障体系。

以“南海Ⅰ号”为核心,擦亮海丝文化品牌

11月3日,“南海Ⅰ号”沉船总体保护项目在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启动,宣告了“南海Ⅰ号”事业重心转入全面保护、研究阐释、活化利用、展览展示、学术交流新阶段。

据介绍,国家文物局于2013年11月启动了“南海Ⅰ号”全面保护发掘工作,10年来,“南海Ⅰ号”考古遵循“整体打捞、原址保护、就地展示”的原则,开创了世界水下考古的先河,是中国水下考古事业的里程碑。

记者在“南海Ⅰ号”保护发掘现场发现,沉船内文物已全部挖掘完毕。张琪达 摄

谈起10年来“南海Ⅰ号”发掘保护所面临的挑战。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保管部副研究馆员张玄微表示,最初团队对于沉船保护工作没有足够经验,一路是摸索而来。“南海Ⅰ号”在水下浸泡了800年,无论是木材、瓷器还是金属,都被腐蚀。然而,不同类型的文物保护手段各不相同,木材需要保湿,金属需要干燥,在挖掘期间如何协调取舍,十分关键。

“10年时间,我们积累了大量数据材料和实践案例,目前可在这些取舍间找到很完美的平衡点,为后续的研究工作提供第一手详实的文物实体和信息资料。”张玄微说。

一直以来,博物馆丰富而独特的展品吸引了大批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接下来,阳江市委市政府将继续支持“南海Ⅰ号”事业发展,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奋力打造世界级水下考古品牌和世界一流博物馆,并以“南海Ⅰ号”为核心在美丽的海陵岛打造海丝文化产业园、海丝文化目的地。

视频剪辑:张琪达

声明: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