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尾龙舟是“常胜之舟”,亦是救人的“生命之舟”。
两村共进龙舟宴,这个端午才算圆满。
一叶裹起浓夏,一线绕尽思念,一桨划过上百年。据《重修曲江县志·岁时民俗往篇》记载:“五月端午,饷角沗,饮蒲酒,簪艾叶,系朱符,仍于武江竞渡。”从民国初年至今日,在韶关市武江区重阳镇水口村,依然保留着在端午时节“唱龙舟调、扒龙船”的传统习俗,独特的龙舟文化和龙舟精神在这个著名的粤北“龙舟村”代代流传。
水口故事 溯流求源
明末清初,水口村依武水南岸而建,村民靠水吃水,与水共生,依水而居的地理条件让水口人更加亲水。民国年间,扒龙船已在水口村流行起来,从前龙船被称为“母猪龙”,在乐昌至英德河段享有盛名。
若是头回到水口,你会发现这里的含“龙”量有点高——沿着进村的路,一排灯杆上攀着“青龙”,是护佑也是迎接;行至村口的高铁桥下,桥墩绘上了大面积的“龙船”壁画,灵动逼真;村内更是修建有龙舟文化馆,将百年来的龙舟文化浓缩在此,供大家阅览。在水口,龙舟的下水仪式是神圣的,点睛、采青、游龙、竞赛、收龙,每个步骤都充满“仪式感”,这是传承已久的龙舟文化,也是全村老少共同的使命。
古时人们划龙船,以祈求上苍保佑来年风调雨顺,而在水口龙舟馆里陈列的一艘长达21米的断尾龙船,见证了一段英勇的过往。2013年,水口村被洪水冲袭,村干部组成救援队,用龙舟庙的龙舟运送被困群众,救援中龙舟船尾因水流湍急撞到楼房而断裂,但所幸村民均平安无恙。在村民眼中,什么都可以缺,但不能没有船,这艘龙舟是竞渡的“常胜将军”,更是救人的“生命之舟”。
一村一船,一桨百年。水口村民与龙舟早已在时间长河里变得密不可分,断尾龙船仍向世人娓娓道来百年间的龙舟故事。
虽无血缘相连 却以“亲戚”相称
在水口村流传着一句话:“只要武江河不干,亲戚就万年不断。”重阳镇水口村与犁市镇沙尾村,相隔一条武江河,两村虽无血缘相连,却以“亲戚”相称,每年端午时节,一水同舟的两村会轮流做东宴请,相聚叙说别样“团圆”。
6月8日上午,水口村渔舟湾码头人头攒动,男女老幼相携而至。今年水口村作为“东道主”,邀请沙尾“亲戚”到村中畅游叙旧,沙尾村村民则会水陆并进往水口村赴宴。水口龙舟队员们划着传统龙船,沿着武江河逆流而上,去到位于上游的沙尾村,将沙尾龙舟队一路迎接来水口村,并持续点燃鞭炮以示欢迎。一时间,武江河面上演“双龙戏水”,两条龙舟时而水中嬉戏,时而急流勇进,船上鼓声震天,岸上爆竹声不断,响彻两岸。两村的龙舟队员互相交流切磋技艺,热闹非凡。这,就是在两村之间延续了数十年之久的“走亲戚”风俗。“兄弟齐全扒飞龙,兄弟齐全好下桨,齐全下桨扒赢人……”待两村龙舟队员们上岸后,大家在水口老村的百年大榕树下齐声高唱龙舟调,嘹亮悠长的歌声响彻水口村。
随后,两村村民在新落成的水口龙舟训练馆共进“走亲戚宴”,圆锅、圆盘、圆桌,倒茶、盛饭、夹菜,两村的“叔伯兄弟”叙旧,无关血缘,但坐下来,就是一家人。这一天,才算圆满。
血脉相承 龙舟情缘
岭南龙舟季,一水寄乡情。水口人的“龙舟情结”甚是深厚,划龙舟的传统是父传子,子又传子,“百舸争流,奋楫者先”的龙舟精神和龙舟文化早已成为深入水口人骨髓和基因的集体记忆,也是在外游子挥之不去的一抹乡愁。
每年四五月份,在外务工的龙舟队员就已早早开始询问村中龙舟集训的开始时间。端午前夕,村里的青壮年都会陆续返回村中,参训参赛,热闹景象堪比过年。
都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在水口龙舟队里,就有着并肩作战的侯家四兄弟,他们分别是侯扣良、侯伙红、侯彩红、侯彩强。侯家四兄弟的父亲侯美良是水口龙舟队的老将,1979年,侯美良曾作为鼓手参加了韶关市龙舟赛,四兄弟从小深受父亲的耳濡目染,在年复一年的训练中接过了父亲的衣钵,成为龙舟队的中坚力量。如今年逾六旬的侯美良皮肤黝黑,却依然腰杆笔直,精气神十足。随着年龄增长,他的身体虽已不如往昔矫健,无法再像年轻时那样划龙舟,但集训期间,他每天都风雨无阻到达训练基地,承担起后勤保障角色,帮忙给队员们做饭,继续为他热爱的龙舟事业作贡献。
赛龙夺锦代表一种人生态度,更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村民在端午回村里划龙舟、吃龙船饭,龙舟既是水口村留住文化记忆的重要载体,更成为了村庄如何留住乡愁的一份珍贵答卷。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卜瑜 通讯员陈励、陈玉铃、朱文琳